江西5年完成人工造林636万亩 记者从江西省林业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江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36.1万亩,占计划的106%;连续5年超额完成年度造林任务,造林合格率在95%以上。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江西在不断增加造林规模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提升。
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越冬黑颈鹤数量创新高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1月27日,抵达该保护区越冬的黑颈鹤数量达1717只,创造了该保护区自1990年建立以来的最高纪录。 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吴太平介绍,从11月20日开始,每天抵达保护区的黑颈鹤数量逐渐增加,11月25日至27日,日均增加300只以上。
南极冰盖表面融化面积占比近两成 11月27日,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0年度报告》,报告首次将“南极冰盖变化”专题纳入专题系列。一同发布的还有“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和“全球城市扩展与土地覆盖变化”专题。
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设计方案面向社会公开征集 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大力倡导中国特色国家文化公园理念,深入宣传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丰富内涵和进展成效,引导和激励全社会参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发布《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征集公告》,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设计方案。 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通过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
陕西黄河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记者从陕西省政府25日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监测显示,今年1至10月,陕西黄河流域国考断面Ⅰ至Ⅲ类比例为84.4%,同比改善21.9个百分点。近年来,陕西不断完善污染防治机制,精准治理突出环境问题,黄河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我国北方河流陆续进入凌汛期 水利部部署防凌工作 人民网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 余璐)记者从水利部获悉,随着气温降低,松花江流域部分江河已经封冻,黄河干流上游河段开始流凌,我国北方河流陆续进入凌汛期。11月24日,水利部进行防凌重点地区视频会商,连线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山东、河南、宁夏、陕西省(自治区)水利厅和水利部黄河、松辽水利委员会,进一步分析研判当前凌情发展趋势和防凌形势,安排部署本年度防凌工作。
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江段封冻 记者从黑龙江省水利厅获悉,11月24日8时,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江段封冻,封冻日期较常年提前1天,封江水位116.39米。 目前,黑龙江省4条大江中,黑龙江干流洛古河至鸥浦段已封冻,其他江段冰情现象为流冰;嫩江干流同盟段、齐齐哈尔段冰情现象为流冰,其他江段已封冻;松花江干流哈尔滨段已封冻,其他江段冰情现象为流冰;乌苏里江干流冰情现象为流冰。
专家:青海木里矿区生态修复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青海木里矿区生态恢复总体方案》评审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余璐摄 人民网北京11月23日电(记者 余璐)“青海木里矿区生态修复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科学、可行的原则,遵循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人工修复为自然恢复创造条件的技术要求推进修复工作,守好筑牢祁连山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祁连山国家公园内近距离拍到雪豹攀岩场景 记者从大熊猫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管理局张掖分局了解到,11月17日,该分局工作人员用手机近距离拍到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内雪豹攀岩视频。 视频画面中,一只雪豹在向上攀岩,偶作停留,而对于拍摄者的口哨声引逗,它未作反应,动作不缓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