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林地管护,人是首要因素。”赫章县副县长王天军称,只有让职工收入高,解决基本生存问题,工作劲头才会足。
谈到待遇,每一个国有林场的老职工都有发言权。过去,靠间隔采伐,自收自支,根本发不起工资,留不住人。
若是人都没了,又该如何谈森林资源保护?
针对此,毕节试验区在推进分类经营的同时,通过“财政输血”将所有的国有林场从“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转型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留给国有林场的“作业”只有一个,那就是“少砍树、多栽树、栽好树。”
“以前,由于没有财政保障,大家主要精力都放在搞创收,想方设法给职工发工资上,无力组织开展森林资源培育和管护工作,从而造成林地的大量闲置浪费。”毕节市赫章县水塘国有林场场长王朝远如是说。
如今,毕节市逐步探索建立了以“改革管理体制、推进分类经营,改革激励机制、推进招商引资,改革经营模式、推进产业发展,改革考评制度、推进责任落实,改革机构设置、推进队伍建设‘五改五推’”为主要内容的国有林场改革模式。
“这一做法在提高职工收入,激发护林造绿动力的同时,也释放了林场发展活力,增强了林场发展后劲。”彭化昌介绍说,现在职工工资有保障,大家一心一意护好林,同时可以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发展其他产业,实现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
截至目前,毕节市国有林场经营面积达到61.46万亩,活立木蓄积达230万立方米,比改革前有了大幅提高。全市国有林场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6个,引进资金1.03亿元。依托国有林场建立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省级森林公园分别3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县级森林公园4个。据统计,仅2014年,接待游客就达1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