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530歲高齡的古銀杏“漢陽樹”,安上了一根12米長的仿真“假肢”,它和之前已安裝的2根“假肢”一起,讓中心城區樹齡最高的這棵古樹,“三足鼎立”於漢陽區內的武漢市第五醫院大院北角。
據介紹,1984年,我市曾花費數十萬元拆掉“漢陽樹”周圍5家民房,並為此樹蓋起小院,改善周邊的生長環境,派專人守護。
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古樹高28米、胸徑1.5米,冠幅達21.8米。剛剛安裝的“假肢”高達12米,牢牢撐住樹干南側約20厘米粗的垂枝。
養護工人黃師傅登上腳手架、爬上樹腰,捏了捏灌有水泥的鋼管:“裡面填充的2噸水泥已干,鋼管外還要涂抹一層兌有仿真樹皮色的顏料水泥,顯得協調些。”
樹干東側、北側,也各安裝有一根同樣的“假肢”,分別撐住30-40厘米粗的垂枝。黃師傅回憶,這是古樹遭遇2008年冰災、發生多處主枝斷裂后安裝的。
漢陽區園林局古樹名木辦公室負責人李筱鈺10余年來持續跟蹤記載其四季生長、養護狀況。據她觀察,2007年,五醫院門診大樓毗鄰漢陽樹規劃紅線20米開外建成以后,“漢陽樹”的光照時間和風向開始發生變化。
大樓共14層、高約40米,超過“漢陽樹”,導致樹冠每天日照時間發生明顯變化,夏季多在10時以后,冬季多在11-12時之間。相比沒建大樓前,古樹接受日照時長縮短3-4小時。而銀杏為喜光植物,光照減少,影響其光合作用,枝干如人體“缺鈣”一樣,易發生疏鬆,導致斷裂。
同時,大樓立於“漢陽樹”西南面,在其周邊形成兩個風口,分別吹向樹的西、南方向。特別是南面,一旦遭遇大風等惡劣天氣,樹枝就會發生斷裂。今年夏季,大風過境,南側一根長10米、粗如碗口的樹枝斷裂落地。
養護方案
上個月,市園林科研所古樹專家丁昭全為“漢陽樹”開出藥方:
1、在朝向風口的南面做個支撐,預防樹枝再次斷裂
2、對樹腰上方出現的微小“洞口”用水泥填充,以防雨水侵蝕樹干
3、對古樹“復壯”,在樹冠投影之外的根系處,補充基肥,增加根系營養﹔為樹穴鬆土,讓根透氣。
市園林科研所樹木生態研究室高級工程師史紅文建議,還要對漢陽樹的枯枝或死枝進行清理,讓樹冠透風透光,暢快呼吸。
鏈接
中心城區現存
6株古樹超300歲
凡樹齡在300年以上、或特別珍貴稀有,具有重要歷史價值和紀念意義,重要科研價值的古樹名木,為一級古樹名木﹔其余為二級古樹名木。2005年,我市公布第一批126棵古樹名木。
目前,武漢中心城區有6株樹齡超過300年的一級古樹,除這棵“漢陽樹”外,其他5棵分別是:武昌軍械士官學校內900年樹齡的檜柏﹔漢陽歸元寺367歲的皂莢樹﹔黃鶴樓公園內350余歲的紫薇﹔武昌蓮溪寺310余歲的珊瑚朴﹔武昌楊園粵漢裡300余歲的銀杏。記者楊升 通訊員朱勝妮 蘆佩 羅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