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韻董事長任紅星向記者介紹鄞州區萬達環河生態治水過程。 王思宏 攝
人民網寧波2月2日電 (陳沖)一條清澈河流,河旁邊還有人正在釣魚。“以前發黑發臭了很多年的廟西河開始變樣了,水清了,郁郁蔥蔥的水草讓人賞心悅目。”對家住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鐘公廟街道廟西河附近的居民張大爺來說,如今的廟西河比過去更美了。
究竟是什麼導致一條臭河在短短一年時間內變得清澈?
記者近日採訪了寧波首個企業家河長廟西河河長、浙江“民間治水”第一人、浙江省天韻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任紅星,他向記者講述自己“治水”故事。
破除寧波西鄉外無藺草“神話”
在當地有一個不成文的說法,除了寧波鄞州區西邊鄉鎮(集士港、望春街道、高橋鎮、黃古林一帶)氣候、土地和溫度適合種植藺草外,鄞州其它地方種不了藺草。
1995年,剛從寧波鄞縣農業局辭職下海的任紅星則偏不信這個邪。於是,他心裡萌生出一個念頭“既然寧波西鄉一帶可以種藺草,那麼其它地方也是可以種。”
說干就干, 任紅星帶領自己的團隊在寧波西鄉以外的姜山鎮,一下子種500畝藺草,自己搞起了試驗基地,這個做法在當時還不流行。“你搞這麼大一塊基地,投入那麼大,能成功嗎?”他以前同事和朋友對他的做法表示不理解。
任紅星利用自己在浙江農業大學植保系所學專業知識對藺草進行植物特性分析后認為,藺草適合在沼澤地上種植,也適合在干旱地上種植。於是,他經過一段時間努力,在寧波南鄉片區姜山鎮500畝藺草種植成功了。
事實上証明,任紅星的判斷是正確的,藺草不僅在寧波西鄉片區種植,在西鄉以外地方也可以種植,甚至寧波以外地方也可以種植。就這樣,任紅星破除了“寧波西鄉外無藺草”神話。
藺草業是寧波尤其是鄞州區的傳統產業,其種植及加工在寧波有十分悠久的歷史,藺草產業成為了鄞州區農業出口創匯、農民致富的支柱產業。寧波南鄉500畝藺草基種植成功,給了任紅星投入藺草行業很大信心。
於是,任紅星決定成立寧波天韻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開始涉足藺草產業。鼎盛時期,有6家工廠,最多時有1000多名員工,一年有8000多萬元的產值,佔了行業10%的市場份額。靠著藺草,天韻達到發展的頂峰。任紅星靠著這藺草賺得“第一桶金”。
正當任紅星藺草加工事業如日中天時,新的問題出現了,他家工廠裡也有3個工人也因此感染了“塵肺病”,還賠了不少錢。同時,為控制作業中的粉塵,隻能不停地用水來沖洗,沖洗后的污水夾雜著粉塵顆粒物流向河道,河水也變成了灰白色。
“這還得了,人一旦染上塵肺病,全身無力,呼吸困難,下半輩子將在病痛中度過,基本上處於等死的狀態。”任紅星說,錢雖然賺了不少,但是藺草行業的污染太重了,生產過程中出現大量粉塵,很多職工患上了塵肺病,甚至喪失了勞動能力。
那時起,任紅星決心淡出藺草行業。
淡出藺草行業轉向水生態治理
老員工的塵肺病讓任紅星深切地認識到,人們的生存環境對健康有多麼重要。那時候開始,他便萌生了涉足環保產業的念頭。
2004年,任紅星在寧波市環保局引薦下遠赴雲南同美籍華人哈博士會面。哈博士專業從事環境生態研究,曾研制出一項CBS(美國水體生物修復)微生物處理技術,能快速有效地處理水環境中的各種污染物。當時,哈博士正好在雲南滇池做實驗,尋求合作。
當時滇池污染已經相當嚴重,水質發黑發臭。哈博士隨手從滇池取了一杯水,又在池邊取了滿滿一杯污泥帶回賓館。
晚上,哈博士從他的西裝口袋裡摸出一隻小小的試管,試管裡裝著白色粉末,他神秘兮兮地往兩個杯子裡彈出少許,稍做攪拌,然后告訴任紅星,“你好睡覺去了,明天早上看看會發生什麼變化。”
第二天早上,任紅星來到哈博士的房間,這一幕讓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杯原本渾濁發黑的河水變清澈了,那滿滿的一杯污泥,上半部分也是清水,沉澱在杯子底部的泥巴則變成了灰白色。
“科技的力量原來如此強大。”現場目擊不僅讓任紅星興奮,也給了他靈感,浙江農業大學植保系生物專業畢業的他意識到,通過生物工程技術來改善生態環境,可能是未來具有前途的產業之一。
於是,任紅星決定成立浙江天韻生態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他從藺草公司抽調5名有潛質的技術員,利用經營藺草積累的資金,開始了他的二次創業。同浙江大學和寧波大學合作,研制出了具有降解有機物功能的微生物制劑。
通過生物工程技術來改善水生態環境,利用高效的水生態環境綜合應用技術,形成了一條水環境修復和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任紅星堅信水環境生態治理是未來最具前途的產業之一。
2005年,任紅星有了第一塊試驗田——治理寧波市江東區臥彩江。臥彩江是寧波第一條通過生態治理的河道。在改善臥彩江水質過程中,先后採用了微生物修復、推流曝氣、漂浮濕地、人工水草等技術,降低水體中的污染物。
“待水質得到初步改善后,再向水體投放有益微生物,它們會在附著載體時快速繁殖,並吞食水中的污染物,提高水體自淨能力,從而達到治污目的。”任紅星說,適時投放水生動植物,逐步恢復河道生態系統。”
兩年時間,臥彩江治理完成,河水大變樣。2007年,該治理方法獲得浙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科技的力量終於得到認可,任紅星的生態治理理念也被廣為接受,北斗河、新河等都成了他的治理項目。
政府引入PPP模式治水考驗治水企業
據有關部門統計,寧波市區現有內河165條,總長186公裡,水域面積405萬平方米,城內河道縱橫,是一座典型的江南水城,但在城市快速發展中內河污染也日趨嚴重。
2011年起,寧波市河道管理部門和天韻聯合通過PPP模式進行內河水質養護提升工程試點,積累了初步的經驗和成果。在此基礎上,2013年上半年,寧波市推出38條河道,共計82萬平方米水域,政府購買水質養護提升服務的模式面向全國公開招標,最終有三家企業入圍,天韻成功中標其中規模最大的項目。
所謂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簡寫,中文直譯為公私合伙制,簡言之就是指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為提供公共產品而建立的伙伴關系。PPP具有節省費用、促進投資多元化、合理分擔風險、推動政府職能轉換等諸多優點。
據了解,目前在中國,PPP尚處在摸索起步階段,尤其是在環保治污領域,寧波市PPP政府購買環境服務模式可謂國內第一個吃螃蟹,已引起了業內廣泛關注。
根據PPP模式的要求,前期所有資金、設備及人員管理費用的投入,由企業帶資墊付,與此同時,政府引入獨立第三方檢測公司,在養護河道設置相應的監測點,定期採集水樣向業主報告,若未達到標准,內河處即予以扣罰費用。
“PPP模式既給企業帶來了風險和壓力,也激發了企業的動力。”任紅星說,經測算,水質養護工程前2到3年隻能是微利保本,甚至還可能出現虧損。因此,公司看重的是長期效益。
任紅星坦言,去年底,由於多種原因,公司養護的部分河段指標出現浮動,被扣罰了50多萬元,公司立即採取整改措施,讓水質穩定下來。“這樣做,短期內企業雖然出現了虧損,從長遠看卻為企業贏得了信譽。”
如今,天韻公司參與整治養護的寧波市區內河已達50多條。
認領一條臭水河當起“企業河長”
2014年2月,正值寧波鄞州區多家企業捐款支持五水共治期間。任紅星就和鄞州區鐘公廟街道的有關領導商量:“捐幾十萬元力度不夠大,可不可以結合自己的專業優勢,認領一條待治理的臭水河,利用公司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自掏腰包進行治理和養護?”
經過多方面努力,最終,他的這個建議得到了鄞州區政府及鐘公廟街道領導同意。於是他就以這種認捐認領認養的形式,做起廟西河的企業河長。據稱,企業出面當河長,在浙江寧波市還尚是首次。
任紅星對廟西河調查發現,廟西河長約700米,水域面積近1萬平方米,目前的水質為劣五類,主要的污染物為氮、磷等有機物。今后3年內,他決定投入154萬余元來治理養護這條內河。
任紅星認為,可以通過截污納管、水質生態治理、生態修復、養護運營、水質檢測等技術,一年時間從劣五類達到五類,兩年內達到四類,同時恢復水體的生物多樣性。
記者見到廟西河中一個個推流曝氣裝置正在不停運轉,“斷頭河”也動起來了,河水透明度提高,淺水處清澈見底,天韻和其他機構聯合研發透析活化淨水成套設備,除去有毒有害物質,給河水作了一次透析,最終實現水“動脈”的淨化。
如今,廟西河通過治理,逐步恢復河道水生態系統、河道自淨功能。合理搭配水生植物,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總體提升河道景觀效果,實現“水清、河美”目標。
任紅星說,參與這項公益活動,可以喚醒公眾關注水環境治理。另外,也可以推廣公司科技治水的理念。在這塊試驗田上,公司新研發的2.0版治水技術也得以試驗,並以此作為示范。另外,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公司還會繼續引進國際上領先的技術,提升公司的科技水平。這樣做也是為了帶動更多的企業加入到河長隊伍中來。
(實習生王思宏對此稿亦有貢獻)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