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二
應急措施形式大於內容?
禁燒秸稈、關停並轉、限行限號……每到霧霾“常態”,治理方案“一籮筐”,但治理卻仍需要“等靠熬”。記者調查發現,即便是防霾的應急措施,各地在操作過程中仍有諸多“尷尬”,目前的治霾也很難在短期內見效,更難讓公眾滿意。
環保部近日針對上次京津冀地區霧霾的督查結果顯示,雖然相關城市均按要求開展了重污染天氣應急工作,但仍然有不少問題:一些地區應急工作形式大於內容,難以滿足應急要求﹔應急機制不順暢,個別地方政府在應急工作開展和部門聯動上無實質性舉措﹔機動車限行等部分涉及民生的應急措施難以完全落實﹔應急響應遲緩滯后﹔應急預案科學性和可操作性不強,與現實需求脫鉤。
這反映出地方政府部門在應急工作上的難作為甚至不作為,而多位環保系統人士也向記者坦言,總體來說,當前的治污、治霾尚處於“有心無力”狀態,各地的應對和治理能力與形勢要求還不夠匹配,導致“隻能抓重點,哪個有事抓哪個”。
疑問三
霾走了 治理措施就停了?
重霾來了,緊急應對﹔重大活動,緊急防霾﹔被點名了,緊急行動。當前更需要強化的是長期意識,不能“見三天藍天就把治霾的長期任務忘在腦后。”
必須承認,霧霾的常態化,霧霾治理的復雜性與艱巨性。根據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多地打響治理霧霾攻堅戰。北京市聚焦壓減燃煤、控車減油、治污減排,細化提出了84項重點任務﹔河北開始壓縮煉鐵和煉鋼產能﹔上海會同江蘇、浙江及有關部委籌建“長三角”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遼寧省對空氣質量超標的城市開出“霧霾罰單”……
“我國的大氣污染既有因能源結構不合理導致的倫敦型大氣污染,又有因交通原因造成的洛杉磯型大氣污染,源頭多樣,呈復合型。”江蘇省環保廳總工程師劉建琳說,大氣污染治理不可能立竿見影,需要不斷改進治理方式。
在19日舉行的北京大學第二屆國家資源經濟論壇上,多位專家建議,我國節能減排空間已越來越小,環境形勢嚴峻,在“十三五”規劃中應充分體現能源生產與消費革命的理念和政策,同時從經濟、法律和道德三個方面保障其實施。文/新華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