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環保

京津冀為何霧霾常態化:霾走了 治理措施就停了?

2014年10月25日08:42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京津冀為何霧霾常態化:霾走了 治理措施就停了?

  京津冀為何霧霾常態化?

  十月份第三輪霧霾侵襲三城市 污染排放是主因

  “又一輪霧霾襲來,“應急響應”啟動,秸稈屢成“罪魁”。禁燒“拘留”、關停並轉、限行限號……霧霾漸成“常態”,治理方案“一籮筐”,但結果多是“等靠熬”,一些地方僅靠環保部門的“單打獨斗”問題更是突出。專家提出,治霾不是短跑,不能“見三天藍天就把任務拋腦后”。”

  新華社電 繼10月7日至11日、10月17日至20日兩輪霧霾天氣過程后,京津冀地區遭受到本月第三次霧霾侵襲。中央氣象台發布霾黃色預警,23日至25日,京津冀地區、東北平原中南部、黃淮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區有中至重度霾。

  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張濤介紹,本次京津冀霧霾天氣過程與前兩次相比,影響程度和范圍略輕一些,但夜間到凌晨時段的空氣污染較重。河北中南部的石家庄到邢台一帶仍會出現重度霾。

  為什麼京津冀地區10月份連續發生霧霾天氣過程?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馬學款表示,這主要由於近期我國冷空氣活動路徑偏北,直接影響京津冀地區的冷空氣活動間歇期長,導致該地區大氣長時間處於靜穩狀態,利於霧霾形成。

  針對霧霾天氣的形成是否和秸稈燃燒有關,馬學款表示,氣象衛星監測到了部分地區秸稈燃燒的火點。“秸稈燃燒產生的煙霧通過平流作用,客觀上會對京津冀地區霧霾的加重起到助推作用,但秸稈燃燒並不是霧霾產生的主要原因。污染排放和天氣因素的共同作用是霾形成和加重的原因,解決霾污染的根本途徑在於減排。”

  22日開始,我國最北省會城市哈爾濱遭遇“霧霾鎖城”,當日部分區域的空氣質量指數(AQI)峰值逼近“爆表”,給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哈爾濱市主城區幾乎全部籠罩在灰霾中,城市空氣中伴有嗆人的氣味。記者看到,哈爾濱市多條主要路段能見度降低,對城市交通帶來一定影響,龍塔、防洪紀念塔等城市地標性建筑也在霧霾中“若隱若現”。

  23日開始,天津出現重污染天氣,經市政府批准,發布重污染天氣Ⅲ級(黃色)預警。強制性措施包括重點排污工業企業按照重污染天氣應急保障預案採取限產等措施﹔停止所有建筑、拆房、市政、道路、水利、綠化、電信等施工工地的土石方作業﹔中心城區及濱海新區核心區道路每日機掃,隔日水洗一次……

  氣象專家介紹,隨著新一股冷空氣到來,此次京津冀霧霾天氣過程將在25日后半夜開始減弱,26日白天進一步消散。北京地區霧霾消散可能在26日中午前后。供圖/CFP

  疑問一

  燒秸稈降五成 霧霾為何沒走?

  每到秋冬,霧霾必至,這幾乎已成近年來的“常態”。19日進行的北京馬拉鬆比賽期間,北京城被霾籠罩,從天安門起跑的3萬多選手,不少人戴起了各式防護口罩,一場“霾拉鬆”奇觀顯示了霧霾之“頑固”。

  秸稈焚燒往往被認為是這個季節霧霾肆虐的“元凶”之一,農田的滾滾濃煙和城裡的嗆鼻氣味,引發眾多市民“吐槽”。

  近日環保部發布數據稱,9月份,據衛星遙感監測數據統計結果和各地報告的現場巡查檢查結果,17省(區、市)未發現秸稈焚燒火點,而其他13省(區、市)共監測到火點206個,較2013年同比減少226個,降幅高達52.3%。

  衛星定位、定點督查、發現即拘、降幅明顯,可霧霾仍然如期而至。“公眾的抗霾意識有待提高,而有關部門的監管方式也需更精准。”一位環保人士認為,秸稈是不是主要原因還值得進一步探討。單單治理、處罰焚燒秸稈現象並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更重要的是識別主要污染源,從最容易的地方進行著手監管。

  解決秸稈焚燒“一拘了之”?10月17日,吉林省梨樹縣公安局將焚燒秸稈的農民呂某拘留,這已是該縣第二名因此被行政拘留者,更引起廣泛爭議。

  多地基層干部告訴記者,每到收獲季節,禁燒秸稈幾乎成了“頭等大事”,通報著火點、處罰環保官員和基層干部、“圍追堵截”農民違規焚燒,幾乎是想盡辦法。這折射出一些地方在處理這個難題上,已經缺乏引導的耐心。

下一頁
(責編:沈光倩、王靜)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