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底酒店将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 未来国内酒店业也将向此方向发展。 [详细]
“限塑令”催生行业红利,何为“可降解” 一种材料是否可以生物降解,国际和中国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检测方法标准。 [详细]
商贸流通领域积极推进塑料污染治理 逐步建立绿色供应链,引导消费者践行绿色消费,减少资源浪费。 [详细]
新版"禁塑令"明年实行外卖"变装"在即 对企业来说是一大挑战,大众的消费习惯也得随之转变。 [详细]
《通知》中的细化标准充分考虑了行业实际和生产供应情况,既增加了政策的可操作性,也能保证政策稳步推进。 对于2020年底前要在部分地区和场所先行停止使用的一次性塑料制品,行业企业已经开始采取积极行动,形成了一批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案。 只要大家都积极参与,从身边小事做起,逐渐养成绿色消费习惯,就能推动塑料染污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意见》选择现阶段使用量大、问题相对突出、社会反映强烈的部分一次性塑料制品,率先在部分领域和地区禁止或限制生产、销售和使用。这些品类都有一个突出共性,那就是易向环境泄露。 源头减量只是政策治理逻辑中的一个环节,本轮政策措施基本涵盖了塑料制品生产、流通、使用、回收、处置全过程和各环节,充分体现出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彰显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 科学技术对塑料污染治理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界定为限塑的重点,是为了提升全民环境意识,要百姓认识到制止不可降解的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应该是人人有责,从我做起。 加大科研的力度,研究可降解的塑料制品。 在限塑的同时,应强调废旧塑料的回收、分类、加工,使有限的资源循环利用。
过度塑料包装,多为一次性产品和短期消费品,寿命极短,但却造成自然资源消耗与垃圾产量大幅增加。 真正推动限塑要从每个人做起。解铃还须系铃人,每个个体的改变,可以逆转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的危机。 对商家和企业而言,要建立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准则的标准体系,无论在生产还是销售环节,都优先推广具有环保标志的产品,这些产品必须是全生命周期环境友好的。
塑料循环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难点。 与之前相比,中国2020年最新“限塑令”的进步在于着眼于在整体性塑料循环产业链的构建。它提出了构建塑料回收管理体系和步骤,从不同的层面上发力,比如规范企业的生产,健全垃圾回收体系等。配套的监管、政策和科技研发方面也有了比较全面的框架和体系规划。 其实塑料的问题,最终会归结到消费问题上来。消费已经占了中国总GDP的50%,是经济生活的关键,人们消费行为的改变最终能让产业发生巨变。
治理塑料污染,需要在管理上下功夫。 在新的管理制度下,政府应强化监管,针对塑料袋的限产、限售、限用形成监管合力,严堵不合规塑料袋进入市场,同时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 “限塑”,还得大家一起来。从塑料产生到回收,只要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公民都切实行动起来,积极践行塑料制品源头减量、重复使用和妥善回收原则,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没有“白色污染”的世界。
塑料袋的发明,大幅减少了人们对纸袋的需求,堪称上世纪最环保的发明,如今却成了污染的代名词。 不少企业都以“可降解”做宣传,但据权威机构调查,市面上大部分可生物降解塑料产品,只是工业堆肥条件下的可降解,尚不能实现自然条件下的可降解。 从实施“限塑令”到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无论是价格下降,还是性能提升,无论是真正实现自然条件下可降解,还是实现废弃塑料回收再利用,技术进步、政策扶助与公众支持,缺一不可。
商贸流通领域重磅发声 行业企业共发减塑“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