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海洋地質創新成果 本報北京1月7日電 (記者常欽)近期,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公布一批海洋地質創新成果:編制完成相關地質圖集2套,新發現大型海砂礦區1處,評價優選南海油氣資源礦權區3塊,為支撐服務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海洋地質基礎支撐。 據介紹,《海南海岸帶資源環境圖集》和《支撐服務海南海岸帶社會經濟發展資源環境調查報告》,編制完成海岸帶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海岸帶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雙評價”等系列圖件27幅,全面展示海岸帶地質資源稟賦、生態環境現狀、致災因素等,系統梳理資源優勢和地質環境問題,為海岸帶空間規劃提供了直接依據。
保障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 打造高質量發展典范 近日,水利部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印發 人民網北京1月6日電 (記者余璐)記者從水利部獲悉,為貫徹落實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按照水利部統一部署,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組織編制完成的《粵港澳大灣區水安全保障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近日已由水利部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聯合印發。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作為大灣區水安全保障的頂層設計,《規劃》立足大灣區灣情、水情,落實中央有關要求,對標國際先進水平,科學謀劃未來一個時期大灣區水安全保障的總體布局,明確了2025年、2035年水安全保障目標任務和主要工作舉措。
讓最美自然得到最嚴保護(現場評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⑤) 瑪多,位於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在這裡,鄂陵湖、扎陵湖像鑲嵌在高原上的兩塊藍寶石,美得讓人心醉﹔星星海,光看名字,就知道有多麼迷人、多麼浪漫﹔冬格措納湖鳥類眾多、山川白雲倒映……瑪多縣雖然海拔較高但美景怡人,很多游客不顧高寒缺氧也要一睹黃河之源的美景。
5年間,這條大江煥發新顏 2016年1月,2018年4月,2020年11月﹔ 上游重慶,中游武漢,下游南京。 5年間,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三次座談會,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謀篇布局,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環境部:1月上半月全國空氣質量以良為主 人民網北京1月4日電 (記者余璐)記者從生態環境部獲悉,近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聯合中央氣象台、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東北、華南、西南、西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和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開展2021年1月上半月(1-15日)全國空氣質量預報會商。 會商結果顯示,1月上半月,受持續性冷空氣影響,全國大部擴散條件整體相對較好,空氣質量以良為主。
國家林草局:“十三五”期間我國珍稀瀕危物種實現恢復性增長 人民網北京1月4日電 (丁亦鑫)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五年來,我國通過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建立了佔國土面積18%的各類自然保護地,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系統、65%的高等植物群落,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大熊貓、朱鹮、亞洲象、藏羚羊、蘇鐵、西藏巨柏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其中,大熊貓野生種群增至1864隻,朱鹮野外種群和人工繁育種群總數超過4000隻,亞洲象野外種群增至300頭,藏羚羊野外種群恢復到30萬隻以上。
南沙港 吞吐忙 近日,廣州南沙港自動化碼頭停泊著多艘超大型集裝箱船,橋吊作業一派繁忙。2020年1月至11月,南沙港貨物吞吐量累計完成3.15億噸,同比增幅3.09%,集裝箱吞吐量累計完成1564.58萬標箱,同比增幅達到2.42%。
今冬中國氣溫持續較常年偏低 “全球變暖”還是“全球變冷”? 近幾天的“霸王級”寒潮使中國多地氣溫跌至“冰點”,還未進入“三九天”,民眾就感受到了寒冬的威力。中國氣象局31日舉辦新聞發布會指出,近期中國大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偏低,2021年1月氣溫還將繼續偏低。
“十三五”時期 我國初步形成以市場手段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動力機制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記者余璐)29日上午,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在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我國環境經濟政策注重經濟手段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創新與應用,初步形成以市場手段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動力機制。 徐必久談到,環保工作,依靠法治手段很重要,必要的行政手段很重要,但是經濟手段也非常關鍵。
“十三五”期間 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圓滿完成 人民網北京12月29日電 (記者余璐)29日上午,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綜合司司長徐必久在會上表示,“十三五”期間,經過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不懈奮斗,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圓滿完成,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顯著增強,9項約束性指標超額完成,我國對外承諾的碳排放強度2020年目標提前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生態環境目標如期高質量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