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黃崗梁國家森林公園野生馬鹿增長到3400多隻
11月27日在黃崗梁國家森林公園拍攝的野生馬鹿。新華社發(宿海東 攝)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黃崗梁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野生馬鹿已由10年前的1000余隻增長到目前的3400多隻。
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 新華社北京12月2日電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推進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指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准確把握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基礎性、公益性定位,完善體制機制,強化能力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提高作業水平,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長江活化石,法律來保護(地方立法新實踐) 今年5月,《上海市中華鱘保護管理條例》經上海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並於6月6日起正式施行。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中華鱘曾與恐龍同時期生活,距今已有1.4億年歷史,被譽為長江活化石。
雲南森林蓄積量增至20.2億立方米 新華社昆明12月1日電 (記者浦超)據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消息,近年來,雲南省持續推進生態修復,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全省森林蓄積量從“十二五”末的17.68億立方米增至目前20.2億立方米,為筑牢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奠定了堅實基礎。 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王衛斌介紹,“十三五”以來,雲南省深入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石漠化綜合治理、防護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共完成營造林3700多萬畝、義務植樹5.3億株、石漠化綜合治理林業項目396萬畝。
海關截獲植物有害生物近4000種 本報北京12月1日電 (記者杜海濤)記者從海關總署獲悉:今年1—10月中國海關共截獲植物有害生物3948種、40.97萬次,其中檢疫性有害生物312種、5.9萬次。 海關總署相關負責人介紹,國門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鏈條“禁食野味” 長期以來,少數人食用野味的陋習屢禁不止,將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游的盡其所能地列入食譜,這不僅給野生動物帶來傷害,也給人類身體健康和公共衛生安全帶來諸多挑戰。2019年,中國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方大會上,倡導包括源頭國、中轉國、目的國在內的全鏈條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理念。
科技助力 人象和諧 地球生態系統正在遭受嚴峻考驗,重塑地球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科技力量改造自然的一項使命。 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亞洲象保護項目中,科研人員借助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多種先進技術,實現了野生亞洲象行進軌跡實時觀測和秒級預警。
巴西亞馬孫雨林遭砍伐面積增加近一成 巴西國家空間研究所(INPE)當地時間11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19年8月到2020年7月,巴西亞馬孫雨林遭砍伐面積同比增加9.5%,創2008年以來同期最大規模。 數據顯示,在這一年的時間裡,巴西亞馬孫雨林遭砍伐面積達到11088平方公裡,幾乎是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的7倍。
呵護好生態 奔向好生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開欄的話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各地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綠色發展按下快進鍵,生態文明建設駛入快車道,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今日起,本報推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專欄,以來自基層一線的典型案例,生動展示各地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新發展理念,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和顯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