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5年完成人工造林636萬畝 記者從江西省林業局獲悉,“十三五”期間,江西累計完成人工造林636.1萬畝,佔計劃的106%﹔連續5年超額完成年度造林任務,造林合格率在95%以上。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江西在不斷增加造林規模的同時,更加重視質量提升。
雲南大山包自然保護區越冬黑頸鶴數量創新高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截至11月27日,抵達該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數量達1717隻,創造了該保護區自1990年建立以來的最高紀錄。 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吳太平介紹,從11月20日開始,每天抵達保護區的黑頸鶴數量逐漸增加,11月25日至27日,日均增加300隻以上。
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面積佔比近兩成 11月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報告首次將“南極冰蓋變化”專題納入專題系列。一同發布的還有“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和“全球城市擴展與土地覆蓋變化”專題。
國家文化公園形象標志設計方案面向社會公開征集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 為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大力倡導中國特色國家文化公園理念,深入宣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意義、豐富內涵和進展成效,引導和激勵全社會參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近日發布《國家文化公園形象標志征集公告》,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國家文化公園形象標志設計方案。 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推進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通過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實現保護傳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務、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科學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開放空間的公共文化載體,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影響力、革命文化強大感召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大生命力。
陝西黃河流域水質持續改善 記者從陝西省政府25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監測顯示,今年1至10月,陝西黃河流域國考斷面Ⅰ至Ⅲ類比例為84.4%,同比改善21.9個百分點。近年來,陝西不斷完善污染防治機制,精准治理突出環境問題,黃河流域水質持續改善。
我國北方河流陸續進入凌汛期 水利部部署防凌工作 人民網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 余璐)記者從水利部獲悉,隨著氣溫降低,鬆花江流域部分江河已經封凍,黃河干流上游河段開始流凌,我國北方河流陸續進入凌汛期。11月24日,水利部進行防凌重點地區視頻會商,連線山西、內蒙古、黑龍江、山東、河南、寧夏、陝西省(自治區)水利廳和水利部黃河、鬆遼水利委員會,進一步分析研判當前凌情發展趨勢和防凌形勢,安排部署本年度防凌工作。
鬆花江干流哈爾濱江段封凍 記者從黑龍江省水利廳獲悉,11月24日8時,鬆花江干流哈爾濱江段封凍,封凍日期較常年提前1天,封江水位116.39米。 目前,黑龍江省4條大江中,黑龍江干流洛古河至鷗浦段已封凍,其他江段冰情現象為流冰﹔嫩江干流同盟段、齊齊哈爾段冰情現象為流冰,其他江段已封凍﹔鬆花江干流哈爾濱段已封凍,其他江段冰情現象為流冰﹔烏蘇裡江干流冰情現象為流冰。
專家:青海木裡礦區生態修復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青海木裡礦區生態恢復總體方案》評審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人民網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 余璐)“青海木裡礦區生態修復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科學、可行的原則,遵循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人工修復為自然恢復創造條件的技術要求推進修復工作,守好筑牢祁連山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祁連山國家公園內近距離拍到雪豹攀岩場景 記者從大熊貓祁連山國家公園甘肅省管理局張掖分局了解到,11月17日,該分局工作人員用手機近距離拍到祁連山國家公園(甘肅片區)內雪豹攀岩視頻。 視頻畫面中,一隻雪豹在向上攀岩,偶作停留,而對於拍攝者的口哨聲引逗,它未作反應,動作不緩不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