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扶貧,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 在我國,貧困地區和生態敏感地區存在著高度的交叉重疊狀況:寧夏西海固,過去苦寒甲天下,如今生態依然脆弱﹔雲貴川山區,生物多樣性豐富,人均收入卻在全國處於較低水平﹔居住在青藏高原三江源頭的人們,為了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默默地守護著“中華水塔”……生態敏感區往往與貧困如影隨形,這成為我國現階段基本國情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於是,有人認為,生態環境保護與扶貧開發的目標相矛盾,二者如魚與熊掌一樣,不可兼得——其實不然。
“十三五”以來,我國森林旅游游客量達60億人次 人民網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 余璐)15日上午,國家林草局舉行第四季度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三五”森林旅游發展及助力脫貧攻堅相關情況。國家林草局生態旅游管理辦公室主任張健民在會上表示,“十三五”以來,我國的森林旅游事業一直保持著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國森林旅游游客量達到60億人次,平均年游客量達到15億人次,年均增長率為15%。
《2019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發布 人民網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 余璐)近日,自然資源部戰略規劃與經濟司發布《2019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現有海水淡化工程115個,工程規模1573760噸/日,其中新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7個,工程規模399055噸/日,較2018年大幅增長。
2019年海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人民網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 余璐)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15日,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發布了《2020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這是該指數自2016年以來連續第五次發布。指數顯示,2019年,我國海洋經濟總體保持平穩發展,經濟實力穩步增強,民生福祉持續增進,內生動力不斷積蓄,海洋經濟發展質量穩步提升。
過去20年氣候災害數量增長“令人震驚” 據新華社聯合國10月12日電 (記者王建剛)第三十一個國際減災日即將到來之際,聯合國12日發布報告說,全球自然災害總數在21世紀前20年大幅攀升,特別是氣候相關災害數量出現“令人震驚”的增長。 這份題為《災害造成的人類損失2000—2019》的報告由聯合國減少災害風險辦公室與比利時魯汶大學災害流行問題研究中心聯合發布。
自然資源部聯合公益組織共同發起“自然保護公益伙伴計劃”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 余璐)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為深入宣傳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積極參與自然保護、生態保護和治理修復工作,自然資源部聯合11家公益組織共同發起“自然保護公益伙伴計劃”,日前在京召開發起人會議並交流座談。 自然資源部部長、國家自然資源總督察陸昊主持會議並與大家進行了交流,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國家自然資源副總督察陳塵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關志鷗參加座談並發言,陳塵肇簡要介紹了發起成立“自然保護公益伙伴計劃”的背景,部總工程師及有關司局負責人參加座談。
應急管理部發布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自然災害情況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 余璐)記者從應急管理部獲悉,近日,應急管理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農業農村部、衛生健康委、統計局、中國氣象局、銀保監會、糧食和儲備局、國家林草局、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國鐵集團等部門和單位對2020年前三季度全國自然災害情況進行了會商分析。前三季度,我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洪澇災害偏重,地質災害、台風、風雹、干旱、地震、低溫冷凍、雪災和森林草原火災等均有不同程度發生。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年度供水及生態補水均創歷史新高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記者 余璐)記者從水利部獲悉,日前,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陶岔渠首年度累計供水量78.2億立方米,相機實施受水區生態補水22.93億立方米,同比均創歷史新高。 據了解,今年3月,針對前期丹江口水庫實際入庫水量較多年平均偏多的情況,長江水利委員會在確保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組織委屬相關技術單位通過遠程辦公、視頻會商、電話溝通等方式,編制完成丹江口水庫2020年3月至6月中旬消落計劃,明確了丹江口水庫汛前逐月消落水位目標,合理安排了丹江口水庫各口門供水流量,並適時增加生態補水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