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治沙:庫布其沙漠水生態治理的成功模式
內蒙古庫布其沙漠位於黃河“幾”字形內側頂端的黃河南岸,共1.86萬平方公裡,近30年經過幾代人的植樹造林,有三分之一的沙漠得到治理。如今,人們已經摸索出多種修復模式。
庫布其治沙模式為何贊譽不斷? 近日,新華社刊發了《庫布其競相演繹“點沙成金”傳奇》,報道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庫布其沙漠治理由單純治沙向生態建設、生態經濟發展並舉轉型的事例。 庫布其治沙演繹“點沙成金”傳奇,令世人矚目。
綠富同興,沙漠治理的至高境界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 庫布其沙漠30年的變化,兩個人的兩句話就可以說清楚。 出生在庫布其沙漠的億利資源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說:“兒時在庫布其沙漠生活時,兩個記憶印象最為深刻,一是沙塵暴,二是飢餓。
讓沙漠都變綠洲,那是違背自然規律 日前,中央媒體聯合採訪團在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庫布其沙漠中進行了深入體驗採訪,在沙漠無人區的億利資源集團治理現場,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了一排排疏密有致的防風固沙林,多灌木、少喬木,行走其間,隻感覺到風,而感覺不到沙。 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億利資源集團與中國林科院合作營造的基於“低覆蓋度治沙”理論的防風固沙實驗林,已經取得了良好的實驗效果。
庫布其首條穿沙公路 矗立在大漠的無形豐碑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汽車行駛在錫烏公路上(7月31日無人機拍攝)。 為解決沙區群眾、企業“行路難”,保生存、促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決定在庫布其沙漠修建一條穿沙公路。
庫布其:防風固沙有妙招 綠色“精靈”開財源 羊柴和花棒綻放著鮮艷的紅花,沙柳嫩綠的枝條隨風搖曳,一叢叢沙蒿青翠欲滴,一棵棵楊樹枝繁葉茂…… 很難想象,這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其沙漠腹地的夏日景象。這些擋風固沙、堅韌生長的綠色“精靈”——喬木、灌木和蒿草,是拖住流沙、把“不毛之地”變成片片綠洲的主角,是庫布其人綠富同興的根本。
產自庫布其的新“武器” 讓治沙走出怪圈 庫布齊沙漠長400公裡、寬50公裡,總面積約1.39萬平方公裡,流動沙丘約佔61%,沙丘高10—60米,像一條黃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是中國第七大沙漠,也是距北京最近的沙漠。 “庫布其”為蒙古語,意思是弓上的弦,因為它處在黃河下像一根挂在黃河上的弦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