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精神,叫庫布其治沙精神
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這一重大治理成果,得益於中央和自治區的正確領導和科學決策,離不開一代一代鄂爾多斯人的接續奮斗,生動彰顯了“守望相助、百折不撓、科學創新、綠富同興”的“庫布其精神”,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深厚實踐基礎。
讓世界分享庫布其經驗——庫布其模式的啟示
草原 庫布其模式的啟示:尊重自然,熱愛自然,順應自然,沙漠是和人類能夠和諧共存的。 習近平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
《庫布其》巧喻治沙人精神
《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下稱《公約》)期間,東道國城市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2017年9月8日晚間上演大型民族寓言舞劇《庫布其》,讓中外賓客在觀看演出的同時,真正體會中國治沙人的精神。 RsBj-fyixias0535886 據鄂爾多斯市政府介紹,舞劇《庫布其》通過演繹一則寓言故事,向廣大觀眾宣傳草原人對萬物生靈的大愛相惜,展示了草原人為解決環境問題所做的思考與努力。
“庫布其治沙模式”的三大關鍵詞
幾千畝沙柳筑成一道綠色屏障,擋住了風沙南進的腳步。今年,高二雲一家僅出售沙柳苗條就收入約7萬元,加上用沙柳養羊、出售平茬枝條、林業補貼,每年沙柳林為他家貢獻近15萬元的收入。
鄂爾多斯“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解讀
庫布其沙漠,中國第七大沙漠,自西向東綿延360多公裡,面積1.86萬余平方公裡,龐大的身軀像一條黃色巨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直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達拉特、准格爾三個旗。 IMG_5570 新中國成立后,庫布其沙漠每年向黃河岸邊推進數十米、流入泥沙1.6億噸,直接威脅著“塞外糧倉”河套平原和黃河安瀾,沙區老百姓的生存和生命安全常受其擾。
沙海之下的大糧倉
圖為白土梁國營林場種植的沙棘與葵花(吳紫光攝) 航拍影像中清晰可見,庫布其沙漠被一道道綠色的屏障分割成若干金色區域,流動的沙丘被牢牢鎖住。茫茫沙海在一代代治沙人的努力下,停止了生長蔓延,孕育出新的生機。
沙海之下的美麗玩轉
圖為七星湖黃昏景象(楊承昊攝) 看大漠落日飛紅霞,聽滿天星斗說情話……作為離北京最近的沙漠,在最美的季節,庫布其沙漠景區迎來了旅游旺季。不可否認的是,不斷向高端、縱深發展的旅游業已將庫布其沙漠轉變為一座發掘“美麗經濟”的富礦。
“光”動力——沙漠經濟的新動力
圖為光伏板下禽類養殖(吳紫光攝) 橫亙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北部的庫布其沙漠總面積約1.86萬平方公裡,荒漠化土地多、光照強度大、時間長,曾是這片土地的夢魘。如今,不止於單純的植樹造林治理沙漠,庫布其正被以沙漠光伏為重點的產業鑲上金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