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經濟發展何去何從?會不會重回粗放發展的老路?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
南水北調東、中線調水六年,帶來哪些大變化?
人民網北京12月14日電 (記者余璐)2020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迎來全面通水六周年。六年來,工程累計調水多少?使多少人受益?綜合效益如何?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彭永臻院士:提高我國污水處理科技水平 從跟跑、並跑到領跑
人民網北京12月9日電 (記者余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這進一步明確了將污染防治視為“新常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守住水生態、水環境的底線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一環。
全面禁止“洋垃圾”,中國說到做到(專家解讀) 近日,生態環境部、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海關總署發布《關於全面禁止進口固體廢物有關事項的公告》,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國將禁止以任何方式進口固體廢物,禁止我國境外固體廢物進境傾倒、堆放、處置。引發外媒關注。
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強化河湖長制 建設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水利部副部長魏山忠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水利部供圖 人民網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 余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強化河湖長制,加強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濕地生態保護治理”“實施河湖水系綜合整治,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專家:青海木裡礦區生態修復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青海木裡礦區生態恢復總體方案》評審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余璐攝 人民網北京11月23日電(記者 余璐)“青海木裡礦區生態修復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和科學、可行的原則,遵循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人工修復為自然恢復創造條件的技術要求推進修復工作,守好筑牢祁連山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開拓創新,推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
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行穩致遠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綠色發展按下“快進鍵”,生態文明建設進入“快車道”,推進生態環境保護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在生態文明建設“快車道”上行穩致遠,要以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為方向和動力,努力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景象不斷呈現在人們面前。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宋鑫:奮力書寫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新篇章 人民網北京11月19日電(記者 余璐)11月14日,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江蘇南京召開,會議指出,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譜寫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新篇章。會議的召開,再次為新時代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脈定向、指路領航。